![]() |
|
夏季汛期,暴雨頻襲,有的城市發生內澇,一時仿佛“水漫金山”。為讓市民不再出行受阻、望“?!迸d嘆,各地管理者們開動腦筋,積極應對。其中,以順應自然的方法排水防澇,用綠色理念系統地修復水生態,成為中國城市雨洪管理的一大趨勢。
與許多國家一樣,水生態日益失衡也困擾著中國:一方面,近一半的城市水資源短缺,另一方面,62%的城市遭遇內澇。內澇發生有自然原因,更有人為因素。比如,城市道路建設中使用了不可滲透的水泥,阻礙了水流的自然走向;在遭遇強降雨時,城市“快排”模式常常對內澇力不能及……據統計,“水泥城市”每年大約只有20%的水滲透到地下,其余的全部流失。
要想“小雨存起來,中雨排出去,大雨不成災”,必須將人對大自然水循環的干擾降到最低,實現從對抗自然到順應自然的轉變。2013年底,中央提出,城市規劃建設的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對自然的影響,要更多地利用自然力量排水。在這一思路指導下,各大城市都在積極探索,“海綿城市”正是其中一項有益的實踐。
海綿城市是指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具有良好的“彈性”:下雨時吸水、蓄水、滲水、凈水,需要時再將蓄存的水“釋放”并加以利用。3年前,鎮江、嘉興、廈門、萍鄉、濟南、武漢等首批16個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啟動,如今,已有近400個城市加入,許多地方都嘗到了“海綿”的甜頭。據報道,上海通過將“綠色”和“灰色”基礎設施統籌建設,解決了城市內澇和水質保護的難題;天津通過建設中新生態城試點,對雨水進行綜合利用;廣州通過建造地下深層隧道,解決雨污溢流污染和內澇的難題。
城市的水環境體系是由多個水系、排水系統、綠色生態設施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所組成的,因此生態防汛排水也是個系統工程,不能片面治理,需要有整體綜合的觀念。比如福州就是綜合考慮整個城區的山川水系、自然歷史、風土人情、地形地理地貌地勢等,把內澇治理、水體黑臭治理、污染源治理、水系周邊環境治理、水系智慧管理統一實施,收到良好效果。
我國提出將70%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建設目標,要求到2020年,城市建成區20%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,2030年80%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。面對這張時間表,需要我們真誠地“與水交朋友”,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,開發智慧,改革創新,才能盡快實現人與水的和諧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
1 本網注明“來源:×××”(非浙江頭條)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。
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,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4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。